博士后招聘

一、学校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是哈工大的一个校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一所大学。哈工大(深圳)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首所进驻深圳招收本科生的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哈工大(深圳)的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哈工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育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

哈工大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二、医工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于2024年12月正式揭牌成立,学科发展与科研方向聚焦三大前沿领域:智能感知与医疗装备、神经信息与类脑智能、生物信息与智能制药。为构建开放、交叉的育人体系,学院特邀领域内资深专家组建顾问委员会,目前顾问委员包括:高文教授、谭久彬教授、张旭教授、张学记教授和郑海荣教授。医工学院现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设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2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5人。

诚挚邀请海内外优秀博士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感知与医疗装备,神经信息与类脑智能,生物信息与智能制药等。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为两年,一般不超过三年待遇情况如下

(1)在站期间工资待遇26 - 72万+/年,业绩优秀者,绩效上不封顶。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待遇。同时博士后享受和其他教职工同等的绩效待遇。学校每年在全职博士后中评选学术成果突出的“优秀博士后”,一次性奖励12 万元。

(2)职称待遇:学校为成果优秀的30岁以下全球排名前100高校毕业博士兑现副研究员职称,其余博士后兑现助理研究员称职。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在站期间入选各类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博新计划、B/C档)、各类博士后引进/派出计划,或获得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国家)铜奖以上突出业绩者,兑副研究员职称。

3)住房安排:可通过校区申请租住深圳市人才公寓,租金显著低干市场价格。

(4)科研支持:学校提供顶级的工作平台和充足的科研资源支持,全力支持博士后申报各类博士后项目和资助计划、申报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深圳市等各级科研项目(部分项目互斥,按政策规定执行),组织参加广东省、国家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

(5)留校政策:留校渠道畅通,业绩突出的博士后,可申请校区准聘副教授或研究系列岗位,并评聘深圳市特聘岗位,申请深圳市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留校工作的可获3年共36万来深生活补助(可叠加);入选博新计划或博士后特别资助者再按国家标准1:1资助,最高30万元;获得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铜奖的者,按国家和省奖励金额,1:1奖励,最高20万元。

(6)就业支持:85%以上的校区博士后出站后就职于国有企事业单位、行业头部企业,校区积极推荐优秀博士后到校本部、威海校区、郑州研究院、重庆研究院、苏州研究院及大湾区各兄弟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事业单位工作。

(7)可依托哈工大(深圳)申请相关项目和人才计划,包括:

项目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特别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

人才类:香江学者计划、国际交流项目(派出、引进、学术会议)、孔雀计划、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计划

(8)博士后出站留在深圳工作,深圳市政府给予30万元科研资助经费,符合深圳市后备级人才认定条件的可以获得160万元左右的奖励补贴。对于有海外留学一年以上经历,出站留在深圳工作的博士后,且符合深圳市海外人才“孔雀 计划”ABC 类认定或评审条件的,可分别获得深圳市政府给予的最低160万元的奖励补贴(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为准)

有意加盟者请将相应材料(应聘说明、简历与成果列表及主要成果的重要性、 创新性和学术影响说明及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等) 发至 王老师 wangzhiyong@h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