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系列

undefined

基本信息

地址: G809, HIT campus of university town of Shenzhen

邮箱: maxy@hit.edu.cn

About us
            Nano-medicine and X (Nano-Max) Group    

Who we are?


Our group nurtures students specialized in the field of nano-bio convergence with two teams of diverse research interests.


Team 1 is targeted on nanoscience-driven sensing and imaging which focuses on nanoplasmonics and optics for precision biomedicine and bioengineering.


Team 2 pursues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of nanomaterial/nanochip design and synthesis by exploiting the diverse functions of biomolecules and cells (e.g. microalgae).


Both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emerging sciences of nanomaterials and biomedicine.




Who we need?


We welcome all students and partners in the related fields of chemistry, biology, optics, materials, medicine, microfluidics etc.


Now we are opening positions for visiting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any levels, Research Assistants in the level of postgraduate, and credible Postdoctoral Fellows with competitive salaries in Shenzhen (~40k to 60k USD).


There are special places availab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our group, with a full scholarship and monthly stipends covering all expenses of housing and living. Therefore, we strongly encourage the candidates to join us based on the great support of the group, HIT and China. Our group is always devoting every effort to helping students obtain fellowships.




What we do?


Our group is sharing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coming 3-year researches, and establishing stable cooperation channels with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Korea University and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our innovation in bio-directed nanomaterials for lab-on-a-chip sensing and cancer diagnosis, with several publications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Today,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etc.




What you do?


You could be happy and successful in the excited scientific intersection in our group since we are always thinking of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useful in life, and for life!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with Email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CV of the group PI.

MA Research Group.pdf




The website of our group is coming soo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warm support!

Nanomax 202302.jpg


中文信息
            纳米医学与交叉科学课题组 (NanoMax Group)    


平台

初来大学城,每天穿过北大燕园,在汇丰商学院的十字路口,走进哈工大荔园,开始一天的工作。至中午,则穿过清华荷园,享用短暂美好的午餐。这里有流觞曲水,有花语常青,有追逐,有视野,有爱,更有高水平国际化的团队等你来!


HIT作为唯二的C9,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低调但高标准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并被社会高度认可。成为一名HITer,或曾不必太过谦虚。今天,HITsz传承哈工大“八百壮士”之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开拓自己的事业并一直全力以赴。成为一名HITszer,或将受用一生!


HIT朴实无华,高度坚持师德师资第一标准。理学院94%教师具有长期海外经历并入选各级高层次人才,化学、材料学位列世界前千分之一(ESI),工程领域位列全球第四(U.S. News,2021)。化学和生物学科在发展中立足大湾区,聚焦国际前沿,坚持国际化、高起点、高水平,以理论创新推动新工科的进步。


科学有芳华,本课题组思觅生命的奥妙,将人工无法企及的生命之美、反应之精巧、过程之智能,用于非生命的纳米材料化学领域,所创新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反过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实现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的深度融合,力求为健康事业的相关方向贡献力量。




方向

本课题组训练纳米生物技术和医学工程专业技能,学习智能医疗、精密医学、生物纳米材料、健康科学、生物芯片、分析化学、纳米光学、诊断大数据和传感系统等的前沿知识,已在两个方向开展研究和应用,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Today, Laser and Photonics Review,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期刊,授权中国、美国、欧洲、韩国等专利,具有数十个国家PCT优先权多项,技术转化应用多项并产业化,利用自主创新的纳米生物技术、先进材料、传感芯片和数据分析模型切实解决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方向1)生物技术→工程技术:面向产学研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分子设计制备高性能纳米材料,将新材料用于生物芯片、传感系统等工程技术创新;


(方向2)工程技术→医养健康:面向大健康需求,利用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开展生物医学研究,将新细胞用于生物发酵,将新分子用于新药研发,将新技术用于健康诊断和治疗。


本课题组鼓励同伴们沿着科研主线自由探索,深度研究,不做无益于同行的工作。




支持

1.支持课题组成员自主申报和管理科研经费,开展研究;例如,课题组罗成璐和田梦共同申报获批某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Fahim和崔宇凡共同申报获批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课题组目前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哈工大原创探索A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企联合面上、广东省教育厅专项(重点、青年创新)、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以及省人才计划(产业领军、青年拔尖等)、市人才计划等项目;课题组承研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


2.支持与高水平同行合作: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兰州大学共建科研平台并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支持;(联培/合作者:北大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新涛教授、兰大分析化学叶为春教授)


3.支持国际化联培与合作:

☆课题组与韩国高丽大学共建胞芯国际联合实验室,获哈工大“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立项资助,获深圳市科创委国际合作立项支持(联培/合作者:韩国科技功勋奖章获得者Sang Jun Sim院士)


☆课题组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共建合作平台,获哈工大“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立项支持(联培/合作者:首尔大交叉科学与技术研究生院前副院长、应用生物工程系主任朴元哲教授)


4.支持每位成员的职业发展,以每位成员的未来为本,不忘初心,齐心协力,取得内心无悔无愧的成绩。




团队

我们同样不做无功于个人发展的事情。热烈欢迎可以融入本课题组的同学和同仁加盟!


本课题组在以下专业常年招收研究生,哈工大学位,深圳校区培养:

(1.工学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

(2.理学博士) 化学

(3.工学博士) 材料与化工

(4.理学博士) 海洋科学,优先支持学科之一,具有快速响应通道

(5.理学硕士) 化学

(6.工学硕士) 生物医学工程


本课题组正开放工作岗位如下:

(1.科研助理) 合同期1年以上,可缴纳社会保险,待遇根据个人经历而定。

(2.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 合同期2~3年,年薪35~50万,根据学术水平而定。

作为优势,哈工大(深圳)对博士后的聘用、管理和支持与正式faculty一致;

课题组将积极协助人才完成聘用及申报深圳市/广东省的博士后支持;

合同期满留职或留深,可继续申请深圳市对应的科研经费。


本课题组同样期待并相信同学和同仁将PI培养成学术大咖,他们是:

(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1. 学博,硕士和博士分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2024年8月起担任助理研究员。


(博士)

1. 田梦,来自中国海洋大学

2. 崔宇凡,来自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3. 学法,来自科摩罗

4. 学功,来自坦桑尼亚

5. 吴越,来自兰州大学

6. 潘流磊,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 学仁,来自南京理工大学

8. 学海,来自南京理工大学

9. 学信,来自巴基斯坦

10. 学心,来自巴基斯坦


(硕士)

1. 赵振,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现就职于山东省兰陵人民医院

2. 罗成璐,来自岭南师范学院

3. 戴伟,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4. 李昊臻,来自青岛科技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

5. 张天翮,来自哈工大

6. 王子鑫,来自哈工大

7. 梁梦丹,来自安徽师范大学

5. 庄宇,来自北京化工大学

6. 韦斯特,来自哈工大

7. 学礼,来自坦桑尼亚

8. 学智,来自巴基斯坦


(本科)

1. 杨涵为,来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入学后即在课题组开展研究)

2. 刘心同、王巾月、孟耘锋、李乐言,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本课题组荣获学校大一立项一等奖(唯一)

3.王楷迪、曾一秦、刘一达、林枨,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本课题组立项

4.周俊安,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成毕设

5.王嘉祺,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成毕设


特别注意:

请务必了解到我们教育名额有限且既定的国情(尤其是博士),当他/她决定继续深造并被录取时,意味着其他人失去了同样的机会——其实每个人的水平相差无几。

然而,当他/她因为突然发现心理状态不行、没有科研兴趣、不适合科研、有更好的其他人生计划等原因而退学时,也便浪费掉了学校和课题组提供给其他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这种浪费是不可挽回、无法弥补的。

在本组,吉林大学的一名本硕生在入学后两个月内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情况和选择,做到好聚好散,但愈发痛心于其他优秀的申请人在当时做出努力却未被录取。

师生互选如果类比于恋爱,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并非自由恋爱,而是指定婚姻,说来并非好聚好散那么简单。

课题组热切欢迎有科研理想和意志的朋友们一起共事,请充分考察导师人品和性格以及课题组条件,认真考虑清楚自己的状态、能力、目标和决定,请永远维护彼此对爱的信任和对缘分的笃定!绝不是失信和伤害。

课题组制定了管理条例,将所有事宜明确在先,并要求全体成员遵守;否则,对应执行条例。各位申请人可提前阅读,请各位申请人知悉。




纳米医学与交叉科学课题组,始于2021,深圳


课题组网站即将上线,衷心感谢您的关注和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随时联系。